读吧文学 > 古言 > 笛上春行录 >
        大宋春闱三年一次,主要分解闱与荫补,前者是新科,后者为世家子弟荫补或上届考取未授官职者采录。

        苏轼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隋唐以降,科举已经成为朝廷甄选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正所谓“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学优登仕,科举自来是泱泱天朝万千士子们最正统坦荡的汲汲营取之路。

        大宋的科举比前朝更加完整严密却又开放并包,除“大逆人”近亲、不孝、不悌、工商杂类、僧道还俗、废疾、吏序及私罪者不许应试外,对于各科举人皆不重门第,以真才取试。

        凡科举考试的各科诸人通称“举人”,考中登科自授予官职,而落第者来年可以再次应举。

        举人无出身,但享有免除本人丁役、身丁钱米的特权。如若曾赴省试,甚而可以免徒以下的公罪和杖以下的私罪。

        不过近些年,强敌环伺,国事日下,天听渐闭,朝堂更是被某些权臣操弄把持,贡举亦日趋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以至寒门俊造,十弃五六。

        取试结束已有数日,各地秀士们每日下午一闲,都三三两两聚集西湖岸边十里御街上的茶楼酒肆之中饮茶阔论、听书品曲。

        当然巷子深处更有绣额珠帘的楚馆章台,伶人美妓群坐喧哗,引得五陵年少买笑追欢,好不热闹。

        其实寒士心中对此次科举都忐忑不安,生怕取试不公,但又莫可奈何,惟有焦灼等待取试结果。

        而出自朱门大户的乌衣子弟,但凡族里上下打点过的,面上都不免自信满满,傲视群生,一派风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