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北国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小小的澳门城也实在是容不下这些汉人。当时突然有大量人口涌入,澳门城里居然开始闹粮荒,于是清廷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知道澳门根本容不下这么大多汉人,加上当时也没有立即遣返的条件,所以遣返这件事最终就不了了之了。

        电报读到这里,艾鲁什兴奋起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有利情况,这说明到了那时咱们能坐地收人了!

        这时任柯却摇摇头说,这点人肯定不够啊,仅仅是迁海令涉及到的珠江两岸沿海区域,人口岂止这区区这几万人口?而且迁海令在珠江沿海搞的得非常惨烈,历史上珠江口沿海前后搞了三次内迁,别的地方是内迁五十里,而珠江口沿海因为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联系密切,所以清廷在这些地方连续内迁了三次!平均内迁了一百多里!

        这时代小山也补充说,鞑子心是真狠啊,这样看来,我们必须拥有不止一处收拢外迁难民的海岛基地才行。

        据说当时朝廷的迁海令是用快马通知的,而且是今天通知,明天后天就必须迁走,有的地方因为交通闭塞,根本就没有得到事先通知,结果鞑子骑兵一到,就对着莫名其妙毫不知情的村民烧房子赶人,你们想想,贫穷人家还罢了,大户人家的家产多,顶多也就是裹着细软跑路,哪些来不及收拾的东西财物什么的不是被官兵抢了就是烧了......

        艾鲁什听了也幽幽地叹了口气说,哎......设身处地想想,这些村民也真够惨的啊......

        此时任柯冷笑道,惨是确实惨,不过,能跑掉捡得一条性命就不错了,不然的话,连房子带人那是不由分说,放一把火就给你一起烧掉!那些沿海有船的村民侥幸有机会仓促上船,但是没船的就只能四处流散,总之这迁海令搞得沿海地区村村冒烟,多少人家破人亡……

        任柯接着说,至于朱哥电报里说的澳门收留汉人难民的情况,我过去在电脑资料室里曾经无意查阅到过,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但澳门城在迁海令实施的初期,确实是涌入了大量的难民,当时的澳门城不仅仅有粮荒问题,还有治安问题,后来听说这些难民被教堂收留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不是被迫回迁内地,就是仓皇漂流出海,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葬身鱼腹,幸存下来的,才慢慢的流散到南洋各处......

        艾鲁什听了回应说,这样啊,那然后呢?感觉应该不止收留了这一回吧?不是有三次迁海吗?

        任柯回答道,根据旧世界的历史记载,澳门确实只接收了一次难民,人数大概就是朱哥所说的,有两万人......

        艾鲁什听了有些黯然,叹口气说,真是这样的话,那人数确实不算多哎......

        任柯点点头说,是啊,澳门之所以后来不接收难民了,除了朝廷派官员施加压力这个因素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澳门与清廷的有着特殊的利益勾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