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买火车票,住旅店,这些人都会很麻烦,因为他们没有正式单位,开不出正规介绍信,只能从票贩子那里,买其他单位的介绍信。

        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时期,没有正式单位的人,哪怕你很有钱,也同样是不受待见。

        这种不受待见,是整体性的,社会性的,除非发生大变革,否则很难立刻改变。

        然而,那些“电话亭”老板的收入,却很可观。

        根据张前进的说法,京城的那些有“书报亭”的老板,一个月怎么也得赚个三四百块,要是地方好点的,再遇到好时候,一个月赚一千都有可能。

        在普通工人月薪不过四十左右的时代,一个月赚三四百,这绝对堪称高薪了。

        当然了,他们实际能拿到手的没那么多,因为他们还得定期拿出一部分钱,交给某些“管事儿的”。

        这个管事儿的定义就比较广泛了,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具体怎么回事儿,懂的都懂。

        也就是说,书报亭的准入门槛很高,一般人现在还做不到,主要是资金积累还不够,时机也没到。

        书报亭如雨后春笋出现,好像就是八十年代初,大概在八四年年底开始的。

        其应对的时代大背景,就是一九八四年十月的那个文件,也就是提出“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那个方针的年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