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反思文学、伤痕文学,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下流文学跟小黄文,到处都是,而那些文字审核跟出版监管之类的,更是几乎约等于没有,根本是形同虚设。

        除非你的作品过于露骨下流,并且有人举报,又或者上面下了扫荡的命令,要不然没人管你。

        所以说,在八十年代初期,国内文化产业因为还处在改革初期,缺乏真正的监管,各种思潮泛滥,是文学创作的春天,也是恣意生长的乱战时代。

        这种情况下,既容易出毒草,也容易出名家。

        比如后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位,其高产期,基本就是在这个时期。

        还有那位更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却因为早早入了法籍,成了法籍华人的家伙,其获奖作品,同样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创作的。

        原因很简单,这就跟战国时代容易出名将是一个道理。

        等以后加强监管了,控制严格了,这样的人就少了。

        其实一开始,曹志强是多点开花,以煽情的知音体跟震惊体短篇为主。

        毕竟前世类似作品很多,印象比较深,记得也清楚。

        各个著名杂志社,他都投了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