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英国人看到一些长、难、生僻句就完全看不懂什么意思,说中国人看得懂诗经似乎也不算太过夸张。

        汉语的优势就体现在这了。

        至于后世那些公知竭尽全力的试图证明英国人能看懂莎士比亚但中国人却看不懂诗经……

        当然了,前半部分他们的确没错。英国人看莎士比亚的确不是每句话都看不懂……

        可这种“懂”和公知们说中国人看不懂诗经的“懂”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后者对中国人的要求是研究古文级别的“懂”,跟英国人理解语意的“懂”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懂”。

        这叫什么?

        这就叫驰名双标。

        难道真的有人看不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

        难道真的有人无法体会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吗?

        当读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文字时,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作者当初的心境与想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