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种“懂”和公知们说中国人看不懂诗经的“懂”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后者对中国人的要求是研究古文级别的“懂”,跟英国人理解语意的“懂”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懂”。
这叫什么?
这就叫驰名双标。
难道真的有人看不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
难道真的有人无法体会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吗?
当读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文字时,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作者当初的心境与想法。
尽管过了过去了几千年,尽管字句的读音可能都已经不同了,但出生在现代的中国人依然能够通过来与自己的祖先产生共鸣,甚至还能隔着历史欣赏古人的文采飞扬。
无论目的如何,说中国人读不懂诗经那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过道理归道理,汉语如何优秀对于解决肖恒现在的促进并无任何帮助。
经过了半天艰苦的交谈之后,虽然收获不多,但多少还是有一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