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柜里全是金条和各种金器,灯光一照,熠熠生辉。

        颜sE虽俗,但余绮觉得踏实。

        刚才在外面,梁锦添还问了句:“假如我早就把来龙去脉告诉你,你知道以后,愿意放下一切跟我出国去吗?”

        她几乎不假思索地摇头:“不会,我只跟强者为伍!”

        对方失笑:“你b我还贪。”

        余绮什么也没再说,下车走了。梁锦添到哪儿都会如鱼得水,他有钱、有资源,去国外顶多少了层特权光环,但伤不到怨气。而她不一样,朝乾夕惕这么些年,才混出些名堂挣了点儿身价,离开大陆重来,只怕会水土不服。

        若让感情充当人生的饲主,对她而言风险太大,回报太小。

        心血来cHa0,直奔书房。

        书架的下端的一格cH0U屉里,放着本孤零零的小册子,泛h的纸张与封面是“苏中出版社出版”字样,折S出强烈的年代感。

        扉页盖着曾经某位收藏者的名章,再往下翻,入目便是几十年前中宣部和总政部联合发的通知:“各级党委及各级政治部,解放日报近发表郭沫若的史论《甲申三百年祭》与苏联高涅楚克的剧本《前线》,并由新华社全文广播,两文都是反对骄傲的。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g部……”

        余绮念着,笑意渐起,读了几十遍翻了无数次,这篇开卷语她背得滚瓜烂熟。几乎少有人知道,她与梁锦添的相识,不是什么风花雪月浪漫邂逅,他们是因这册寥寥27页的《甲申三百年祭》结缘的。

        那年刚毕业,余绮被分配在如今的剧团实习,她自是心b天高,奈何现实残酷,事多钱少还要劳劳碌碌,没几个戏曲毕业生能逃脱这番宿命。也是赶得巧,恰逢有群离休老g部想听整场的《红娘子》,可这戏十来年不练了,老百姓喜欢惩恶扬善,商业领域推崇才子佳人,政治戏过了特殊时期必然会被淡忘。

        适逢戏曲商业演出刚刚时兴,原定的红娘子演员是早余绮几届的师姐——剧团风头无两的台柱子,加上有人捧她,于是大街小巷、公交站牌是哪个都贴满了师姐的扮相海报。没成想中途加塞了个老g部联谊会的演出,正和商演撞在了一天,红到不行的师姐,商演门票早被抢售一空,她自己也萌发了将来想向娱乐圈迈进的野心,所以为了不妨碍财路、多增加大众曝光度,孤注一掷般推掉了老g部那边的演出。

        团长愁眉紧锁,余绮却看到了机会。

        她第一次敲开领导办公室的门,不到半分钟就铩羽而出,团长说不论你在学校的专业评分多高,社会舞台经验都是零,况且这出戏十几年没排过了,你师姐上去我都得捏着汗。

        余绮也不气馁,回去就找出《红娘子》的原始剧本,从创作背景到剧本背景全研究一遍,接着又通读了《闯王进京》的剧本,她自认领悟力高于常人,两个本子看罢,终于找到了关窍所在——甲申三百年祭。

        那时互联网并不发达,不是所有资料都能找到电子版本,余绮当机立断,决定去潘家园碰碰运气!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www.dxsz8.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