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封地也好,这些年刘知俊到处打仗,也没耽误为大唐繁衍下一代,精耕细作,儿子都生了十七个,女儿十一个。

        堪称诸将之最。

        不过成器的却很少,刘知俊一辈子在刀尖上滚来滚去,再也不想子嗣们也经历这种痛苦,儿子多从文,一心考取功名,不过大唐的科举难度太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三年一考,最多招两百人,大部分时候只有百来个名额。

        大概老刘家祖坟就烧过这把香,十几个儿子,一个考中的都没有。

        连长安城中公认的大老粗辛四郎,二子辛明通都中了个进士,传为长安城中怪谈。

        刘知俊贵为许国公、左威卫大将军,顿时脸上没光。

        只有三子刘嗣勋、七子刘嗣远继承几分武勇,前些年从尚学出来,分到广南、云南为都将,算是子承父业。

        考不上就考不上吧。

        李晔为了体恤他们这些功臣,子弟还可以直接进入宣教司。

        不过吃苦是肯定的,不是所有功勋二代能受得了的。

        至少刘知俊的几个文人儿子,都不愿离开长安的声色犬马,去边地体验寒风苦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