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暂时忍耐。

        后世一提到胯下之辱这一成语,往往都会自觉地和韬光养晦联系在一起,正如韩信的所作所为一样,忍一时之辱,而成就是震古烁今。

        在当时的情况下,韩信甘愿受辱的背后,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隐忍心理吗?

        其实不然,胯下之辱之所以能够出现,主要也是韩信心中有所顾虑的缘故。

        要知道,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大秦帝国虽危不倒,法家制定的刑律仍旧存在。

        并且法家一向主张用严刑峻法去约束百姓,一向轻罪都重罚,所以在常规“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基础上,还有更加残忍的肉刑用以辅助。

        因此,当时韩信如果真的因一时冲动就拔剑杀了那名少年的话,按照刑罚,他自然也难免一死。

        更何况,事情发生的时候,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而大秦律令一向又讲究法外无情,情不束法,所以一旦韩信被当地官府捉捕下狱,就算有众人求情,韩信也终究难逃那致命的一刀。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对韩信隐忍的性格大为赞赏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掉身为一代将才统帅最为重要的另一项基本能力,那就是遇事冷静。

        而韩信在面临当众羞辱的时候,仍旧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选择,也是他日后能够名垂青史的一大重要原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