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些问题可以以后再考虑,我们现在还是先把原理上的问题确定了,然后再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实行……最后再考虑如何减重的问题。”

        卢淳说得很有条理,而且他面前的这批同学已经跟着他做过不少项目了,甚至连给黄相爷建工厂这种事都经历过了,所以此时虽然面对的是比较复杂的煤气发生炉的研发工作,但他们整个团队都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自信和工作经验,做起事来也是有条不紊。

        最后又有几个人提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之后,整个项目组就开始进行技术路线的讨论了。

        “我觉得干馏式比较好,这样下面的炉火与上面的干馏不发生冲突,煤气的杂质也少,最后可以用比较小的过滤设施,可以大大的减轻重量。”

        认真起来的李家二小子也算是业务娴熟功底扎实,提出的问题很有参考意义。

        “我倒觉得单段炉就好了……因为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出问题。如果使用干馏式结构,无论是下面的炉火大小还是蒸汽量的大小都需要用人来手动调节,光是这两个部分就需要两个人来操作……这还没算上填料的人手呢!”

        另外一个女生反驳道:“而单段炉的结构简单,需要调节的也只有进风口……而且进风口的调节与添加燃料不发生冲突!所以只需要一个人来操作就可以了。”

        卢淳坐在一边,手里拿着铅笔不停的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他并不轻易发表意见,因为一旦他发表意见之后那么如果没有人强力反对的话那么技术路线也就基本拍板了。

        所以在卢淳发声之前他要尽量的倾听整个团队中的声音。

        现在同学们讨论的单段、干馏式煤气发生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