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盟军义大利在巴尔g半岛和非洲吃了败战,德国於是出面援助。在巴尔g地区一地,得到保加利亚及匈牙利的军事支援,德军1940年4月底,凭藉优势,将英军逐出希腊,5月底以空降作战方式占领克里特岛。靠着隆美尔将军率领的非洲军团,於1941年3月展开攻击起,约两个月期间,便将英军逐回原发动攻击处。

        深知英国本土作战计画难以实现的德国,转而采取海上封锁策略,企图切断对英国本土的物资补给。1940年以迄1941年被德国潜艇、军机、鱼雷及空袭击沉的英国及联军的船舶累积数估计高达400余吨。

        英国地中海战区,在德国空军加入後,开始更加恶化,英国海军方面损失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战舰巴尔汉号,战舰伊莉莎白号及英勇号则遭受义大利海军的特殊潜艇攻击而受损。而德国新锐战舰俾斯麦号则在布勒斯特西方的大西洋被击沉。

        德苏关系前经一番尔虞我诈,於1940年夏、秋之交恶化。起因在於外西凡尼亚部分领土在德义调停下,划归匈牙利,并保障罗马尼亚其余领土的安全。另一因由则是各国交涉多瑙河航行问题,未邀请苏联参加,史达林目之为反苏行动的徵兆。同年9月27日,德、义、日为阻止美国参战,缔结了「三国同盟」,苏联因提出的要求见拒而未加入该同盟。

        德国因英国本土作战计画吃上大亏,转而计画攻击苏联。准备攻打苏联期间,匈牙利、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亦加入「三国同盟」,并於1941年5月5日以「红胡子作战」展开德苏之战。尽管德军几度发挥凌厉攻势,却敌不过严寒气候与俄军的激烈抵抗,最後依然锻羽而归。

        大西洋对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在欧陆战争发动之初,极力避免卷入,然法国的沦陷与英国被孤立,终使美国T认英国的存在之於国防与国家安全具有其重要X。在与英国邱吉尔首相会谈之後,罗斯福总统以租借英属安地列斯群岛与纽芬兰军事基地,将50艘旧驱逐舰让渡英国,从此由中立政策转向参战政策。1941年更通过「租借法案」,无限制地提供英事援助。同年8月9日邱吉尔首相与罗斯福总统再度会谈,後於8月14日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夏季,北非战线呈现胶着状态,英、德、义军在埃及国境相持不下,同年11月展开第三次战争。美、日开战後,英军调动大部分非洲战场的军队前往新加坡,并将澳洲方面军队驰援远东战区。1942年2月,隆美尔将军率领之非洲军团抵达Ai恩卡萨进行一连串强劲攻掠,6月底到达阿拉曼,却因物资补给不易,无法继续前进。

        随着美国参战力量发挥,对英军的大量物资补给,使得北非的德、义军处境益加恶劣。英军重新整编,准备周全,1942年10月下旬开始向阿拉曼的德军发动攻击,陆续收复多布鲁克等失地,同年11月初粉碎轴心国最後防线,将德、义军逐出昔兰尼加一地。

        1941年美、日关系因日本侵略中国而日渐交恶,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停止供应石油,并军援中国,日方交涉未果,终於同年12月7日偷袭美国位於夏威夷的珍珠港,几乎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之後的三周内,更击毁美、英两国的两个舰队,占领关岛、威克岛、香港,进驻泰国,图谋整个中南半岛,意在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然其帝国大梦,却在中途岛一役,尝到败绩。

        1942年1月1日,美国邀集对轴心国作战的廿六个国家发表「联合国宣言」,各国保证战时合作,战後遵守「大西洋宪章」。同年10月下旬阿拉敏的攻防战,决定了轴心国在地中海战区的败退。11月初,联军在摩洛哥及阿尔及利亚强行登陆,对地中海军队形成夹击之势,非洲军团与突尼西亚派遣军联合,抵达利b亚的联军重新整编後,东西两方夹击轴心国之势亦形成。翌年5月上旬,联军攻陷突尼斯与b赛特,中旬,德义军的残余部队投降,北非的轴心军至此一扫而空,结束北非战局。

        1942年秋,德国保卢斯将军率第6军远征苏联,在史达林格勒被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苏军包围,Si伤惨重,并於1943年1月底投降。2月至3月间,在施坦因元帅的统御之下,德军一度收复部分战线,但其後却连连遭遇苏军顽强抵抗,呈现胶着状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